6.1《芣苢》同步练习(含答案)2023-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

资源简介
6.1《芣苢》同步练习(文字版 | 含答案)一、选择题1.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,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( )《诗经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______________。__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__。__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__。______________。东汉以后,齐、鲁、韩三家先后亡失,仅存《毛诗外传》。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,并流传至今。①到西汉时,被尊为儒家经典,才称为《诗经》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④《诗经》最初只称为《诗》或“诗三百”⑤《诗经》是按《风》《雅》《颂》三部分编辑的⑥汉代传授《诗经》的有齐、鲁、韩、毛四家A.①⑥②⑤③④ B.②④①⑥⑤③C.③④①⑤②⑥ D.④①②③⑤⑥2.“劳动”历来受到中华民族的重视,下列与“劳动”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,不恰当的一项是( )A.《芣苢》是《诗经》中的一首劳动诗,“采”“有”“掇”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,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,富于诗情和画意。B.我们形容劳动之辛苦,常用“夙兴夜寐”一词,该词出自《诗经》的卫风《氓》,《氓》是一首爱情诗,表现了“怨而不怒,哀而不伤”的抒情特征。C.《孔雀东南飞》中的刘兰芝是一位劳动能手,她“鸡鸣入机织,夜夜不得息”,但还是遭到了婆婆的刁难,最终被遣归。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的庐江府。D.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“农人告余以春及,将有事于西畴”一句中的“有事”,指外界的战乱,而归乡后的陶渊明则“或植杖而耘耔”,过着闲散的农耕劳动生活。二、情景默写3.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。(1)在《芣苢》中,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:“ , 。”(2)《插秧歌》中极富生活的气息,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、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的诗句是:“ , 。”(3)《插秧歌》中“ , ”两句,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,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。4.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。(1)杜甫在《登高》中,从空间、时间两方面着笔,把久客最易悲秋、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:“ , 。”(2)严格地说,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,只是声音单调繁杂,实在难以入耳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“ , ”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。(3)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中“ , ”两句,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,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。(4)在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中,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,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“ ”,但由于行事草率,最终却“ ”。(5)《芣苢》中,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:“ , 。”(6)《插秧歌》中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,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的诗句是:“ , 。”三、填空题5.(1)《国风·周南·芣苢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中的一首诗,又作“芣苡”。这是一曲 的欢歌,是 时所唱的歌谣。全诗三章,每章四句,全是重章叠句,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,其余一概不变,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,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,充满了劳动的欢欣,洋溢着劳动的热情。四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面小题。材料一: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《诗经》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识。《诗经》讴歌上古时代人民的真挚、善良、美丽、勤劳、勇敢。于古代一直被奉为弘扬真善美的经典。孔子首开诗教理论,思无邪;《诗序》以礼说诗,褒贬美刺,推重君王后妃之德;朱子提出“养心劝惩”之说,注重《诗》对个人之内在陶冶。传统诗经学推重道德之义、王化之教,将《诗经》作为国家教育的校本。鸦片战争以后经学失尊,传统诗经学的重德教化传统被抛弃。近年来,学界开始重新认识《诗经》厚重的道德价值。正是《诗经》的道德教化作用,奠定了中国乃至东亚伦理道德与文化的基础。实际上,我们进行当代精神文明教育,三百篇中都可以找到针对性的篇章。如控诉分配不均和劳逸不均,反对暴虐损民,讽喻政治人物贪腐,揭露婚姻中的始乱终弃,宣扬孝亲敬老,提倡友爱和平,即使是其中众多的爱情婚姻诗篇,对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,树立正确恋爱观和婚姻观,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。《诗经》的伦理性,体现在创作初衷、内容、情感表达等方面。其一,西周制定礼乐制度,《诗》是当时乐教的一部分,在制定之初就具备明确的德育目的。其二,《诗》的来源有采诗、献诗之说。采诗的目的之一是使天子观风俗、察民心。献诗是公卿本人所作或采于民间,献于天子,诗作内容一般是颂美和讽谏。采诗与献诗体现出“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”的双向道德教化功能。能够进入采诗、献诗流程的诗,必然蕴含大量的道德内容。其三,从情感表达来看,《诗经》“言志”呈现出“发乎情,止乎礼义”的特点,情感表达无不笼罩在浓厚的伦理氛围中。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。’”“邪”即周王朝所规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对立面,“无邪”即诗歌内容尽合于周礼。《诗经》产生之后,以乐教或昌明义理的形式,启发人的善念。美深化了道德的情感基础,对善具有奠基和先发作用,因此可以作为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。《诗》使人在美的熏陶中乐此不疲地感发善念、通晓义理,从感情与理性出发,立德成善、和睦天下。因此,《诗》教既是美育,又是德育。诗教熏陶,塑造了古代的君子人格,影响了中国人的伦理品格。《诗经》培养的个体,合于礼法、温和稳健、进退得宜。受《诗经》陶冶的社会,文而不弱、武而不暴、团结奋发、仁爱和睦。《诗经》对德操的陶冶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,但一旦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影响,便可化为持久的人格魅力和稳定的国家风貌。(摘编自李营营《〈诗经〉的伦理性》)材料二:李山说,我们解读《诗经》的时候不是采取的观点越古越好,古人有很多看法,但由于历史局限性,其观点未必都是对的,今天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,以免走偏。例如《关雎》,汉代人在解释的时候认为是讽谏周康王的,但是后人在读的时候觉得全诗没有提到周康王,因此这种解释是不对的。宋代学者在解释的时候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,写的是“一个男孩碰到一个采荇菜的女孩,然后悄悄地爱上了她”,但李山教授认为,“理解诗歌,不能只看里边出现了男子和女子,就断定是爱情诗,这种想法是不对的”。首先,爱情诗常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,而不是本诗这样的第三人称;其次,钟、鼓、琴、瑟,是高级贵族家里才可使用的乐器。“它是一个典礼的歌唱,淑女与君子成为好配偶,是在典礼中完成的”。为什么婚姻这么重要呢?重要到需要在婚姻亲迎典礼上敲钟、打鼓、唱歌呢?李山教授指出,这是一个“文化问题”。周朝为了巩固政权,同姓不婚,而是王室的女儿、诸侯的女儿嫁到外姓中。也就是说,“人伦从婚姻关系的缔结开始”,这是中国人的逻辑,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,所以说“《关雎》就是上面所说的中国逻辑之下的一个作品,这是它的文化品性”。李山认为,《诗经》是擅打比方的,打比方是文学家的基本修养。例如“麻衣如雪”,形容白色的衣服像雪一样;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,是形容修身的。《诗经》中有很多重复的句子,例如“如三月兮”“如三秋兮”“如三岁兮”,李山说,唐诗是从《诗经》发展而来的,《诗经》表达的是群体情感,唐诗表达的是个人情感;《诗经》是用来唱的,唱当然会重复,这和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有关,唐诗是不会有的。“今天怎么读《诗经》?”李山认为,读《诗经》要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,了解一部经典,首先要知道这部经典产生的时代是否够宽阔够丰富,其次要知道这部经典是否为后续的文化创作发挥了作用,这不仅是在了解一部作品,也是在了解自己的精神历程。例如《伐檀》是反不公正的,这是我们在读《诗经》时应该读到的,也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精神。把留存在文化中的活泼的民族生机转化成大家能看懂的语言,是学者应该做到的。(摘编自陈雪《让〈诗经〉照进现代人的生活》)6.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A.古人研究《诗经》,特别注重其教化作用,这和今天挖掘《诗经》的伦理性有相通之处。B.采诗、献诗所获得的诗歌蕴含着大量的道德内容,故而《诗经》具有道德教化功能。C.《诗经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情操,进而可以塑造国人的品格和民族的精神。D.唐诗是对《诗经》的继承和发展,但是由于不能重复,所以唐诗不能像《诗经》一样传唱。7.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,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( )A.《诗经》的道德教化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这是学界重新认识《诗经》道德价值的重要原因。B.关于《关雎》,汉代人认为是“讽谏周康王的”,宋代学者认为是爱情诗,李山认为他们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,是不正确的。C.李山认为《关雎》是用第三人称写的,而且诗中提到了很多贵族专用的乐器,这表明《关雎》并不是一首爱情诗歌。D.学者要想让读者读懂《诗经》,就必须挖掘《诗经》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,分析《诗经》对后代文化创作的影响。8.下列说法中,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( )A.《芣苢》描写劳动的过程,充满了劳动的欢欣,洋溢着劳动的热情。B.《静女》表现了静女的温柔娴静,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。C.《无衣》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,反复咏唱,形成一种整齐美,回环美。D.《硕鼠》反映了劳动者对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的痛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9.结合两则材料概括,我们应当如何读《诗经》。10.《诗经》中的《卫风·氓》是如何体现伦理性的?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。五、小阅读-课内11.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A.薄言采之: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,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。B.薄言袺之:用一只手提起衣襟,把芣苢收放起来。C.田夫抛秧田妇接:农夫负责往稻田里抛秧苗,田妇负责在稻田里插秧苗。D.照管鹅儿与雏鸭:您得提防家里的鹅与鸭,免得它们来这里糟蹋秧苗。12.下面对《芣苢》《插秧歌》两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,有误的一项是( )A.《芣苢》以其明快的节奏,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,受到读者的喜爱。B.《芣苢》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,在不断重叠中,产生了简单明快、往复回环的音乐感。C.《插秧歌》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,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。D.《插秧歌》一诗用语严谨,如“渠”“莳”“雏鸭”等,书面语体色彩浓重,诗歌显得庄重严肃。六、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,回答问题。兔罝肃肃①兔②罝③,椓④之丁丁。赳赳武夫,公侯干⑤城。肃肃兔罝,施于中逵⑥。赳赳武夫,公侯好仇⑦。肃肃兔罝,施于中林。赳赳武夫,公侯腹心。(选自《国风·周南》)【注】①肃肃:整齐严密。②兔,兔子。一说“兔”同“菟”,荆楚方言呼虎为菟。③罝(jū):捕兽的网。④椓(zhuó):敲击、打击。⑤干:盾牌。一说通“捍”。⑥逵(kuí):九达之道曰“逵”。中逵,逵中,即四通八达的叉路口。⑦仇(qíu):通逑。13.“肃肃兔罝,椓木丁丁”两句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?14.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,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赞美诗。你同意那种看法?请结合诗歌加以解说。15.阅读下面一首诗,回答问题。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曰归曰归,岁亦莫止。 靡室靡家,猃狁之故。不遑启居,猃狁之故。采薇采薇,薇亦柔止。曰归曰归,心亦忧止。 忧心烈烈,载饥载渴。我戍未定,靡使归聘。采薇采薇,薇亦刚止。曰归曰归,岁亦阳止。 王事靡盬,不遑启处。忧心孔疚,我行不来!彼尔维何?维常之华。彼路斯何?君子之车。 戎车既驾,四牡业业。岂敢定居?一月三捷。驾彼四牡,四牡骙骙。君子所依,小人所腓。 四牡翼翼,象弭鱼服。岂不日戒?猃狁孔棘!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 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(1)结合这首诗,谈一下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。(2)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”,被称为《三百篇》中最佳诗句之一。王夫之在《姜斋诗话》中说“以乐景写哀,以哀景写乐,一倍增其哀乐”。请从景和情的关系上说说你的理解。(3)“比、兴”是《诗经》的艺术特点。请从《氓》中试举一例,说明“比兴手法”的作用。16.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小题。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 愈鸟有偿冤者,终年抱寸诚。口衔山石细,心望海波平。渺渺功难见,区区命已轻。人皆讥造次,我独赏专精。岂计休无日,惟应尽此生。何惭刺客传,不著报仇名。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?请简要分析。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,完成下面小题。芣苢《诗经·周南》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有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捋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袺之。宋采芣苢,陈言襭之。十亩之间《诗经·魏风》十亩之间兮,桑者闲闲①兮。行与子还兮。十亩之外兮,桑者泄泄②兮。行与子逝兮。【注】①闲闲:宽闲、悠闲。②泄泄:和乐的样子。17.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A.《芣苢》中由“薄言掇之”到“薄言捋之”,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。从一颗一颗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捋,层层递进。B.《芣苢》全诗三章十二句,只有六个动词是不断变化的,其余全是重叠,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,产生了简单明快、往复回环的音乐感。C.《十亩之间》以轻松的旋律,表达愉悦的心情,短短几句就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,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。D.《十亩之间》不仅写了桑园之大、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情景,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场景,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。18.《十亩之间》全诗无一“乐”字,却处处透露着“桑者”的欢乐,请结合诗句分析该诗是如何艺术地表现“桑者”之乐的。阅读下面这两首诗,完成下面小题。《芣苢》《诗经·周南》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有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捋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祮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襭之。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,小儿拔秧大儿插。笠是兜鍪蓑是甲,雨从头上湿到胛。唤渠朝餐歇半霎,低头折腰只不答:“秧根未牢莳未匝,照管鹅儿与雏鸭”19.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A.《芣苢》通过“采”“掇”“捋”等一系列动作,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,给读者以画面感。B.《插秧歌》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劳动场面,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。C.两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欢乐与情趣,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者吃苦耐劳、勤奋乐观的精神。D.两首诗描绘了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,呈现了轻松、愉快的劳动节奏,充分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。20.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,请简要概括它们语言上的艺术特色。阅读下面两首诗歌,完成下面小题。芣苢《诗经·周南》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有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捋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祮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撷之。十亩之间《诗经·魏风》十亩之间兮,桑者闲闲①兮。行②与子还兮。十亩之外兮,桑者泄泄③兮。行与子逝④兮。【注】①闲闲:宽闲、悠闲。②行:且,将要。③泄泄:和乐的样子。④逝:往。21.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A.《芣苢》是一曲劳动的欢歌,充满了劳动的欢欣,洋溢着劳动的热情。B.《芣苢》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,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。C.《十亩之间》短短几句就勾画出一幅桑园归来图,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。D.《十亩之间》不仅写了桑园之大、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情景,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,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。22.《十亩之间》全诗无一“乐”字,却处处透露着“桑者”的欢乐,请结合诗句分析该诗是如何艺术地表现“桑者”之乐的。参考答案:1.C2.D3. 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4.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5. 《诗经》 劳动 当时人们采芣苢时6.D 7.A 8.C 9.①把情感和理性相结合,既注重美育,又注重德育,要读出其道德价值;②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,避免先入为主,塑造个人品格和民族精神。 10.①《氓》赞美了女主人公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和反抗精神,体现了《诗经》的伦理性;②《氓》讴歌了女主人公的勤劳、善良、美丽,体现了《诗经》的伦理性;③《氓》批判了男主人公始乱终弃的行为,体现《诗经》的伦理性。④《氓》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,体现了《诗经》的伦理性。11.A12.D13.诗歌开篇写猎户的网和捕兔的动作,表现猎户的经验和才干,起兴的手法,引出下文对武士建功立业思想的赞美。 14.①赞美。诗歌使用比喻的手法,从猎人捕兔联想到战场上武士对敌,体现军队的严整,表现武夫们的勇猛。所以诗歌是通过对猎人的赞美,设想、推断出猎人们美好的前程,深刻地反映出古代社会下层人士追求进步的理想。②讽刺。诗歌反映的年代是奴隶社会,而猎人们在打猎的过程中梦想着一朝为奴隶主重用,加入到统治阶级的行列,成为奴隶主豢养的鹰犬爪牙。15.(1)重章复唱(叠句)的效果:1.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,反复吟唱,以薇菜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,戍边的漫长。2.一唱三叹,旋律协调,,音节和谐,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诗歌特有的音乐美。(2)杨柳依依是春光明媚之景,但值此大好春光却要从军远戍,越觉百般凄凉。雨雪霏霏是冬日肃杀之气,而历尽艰难生死却能安然归来,更生无限欣慰。这种以相反的景物来衬托哀乐感情的写法,就是王夫之所说的“以乐景写哀,以哀景写乐”,往往能收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。(3)“桑之落矣,其黄而陨”两句,比喻女子容颜衰老(或婚姻关系的破裂),以引出下文。16.“终年”与“寸诚”对比,表现了决心之坚;细石与大海对比,表现了抱负之大;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,表现了命运之悲。17.D 18.①运用叠词表现快乐。“闲闲”“泄泄”,节奏明快,写出了采桑姑娘的轻松欢乐。②运用语气词“兮”,使全诗舒缓而轻松。这“兮”字里,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,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。③重章叠唱,回环往复。以轻松的旋律,表达愉悦的心情。 19.D 20.①《芣苢》多重章叠唱,回环往复,令人神往;②《插秧歌》善用口语,浅白流畅,富有自然、新鲜的意趣。21.D 22.①运用叠词表现快乐。“闲闲”“泄泄”,节奏明快,写出了采桑姑娘的轻松欢乐。②运用语气词“兮”,使全诗舒缓而轻松。这“兮”字里,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,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。③重章叠唱,回环往复。以轻松的旋律,表达愉悦的心情。
展开更多......
收起↑